赐饯东堂诏令赋诗
西晋·李密〔魏晋〕
人亦有言,有因有缘。
官无中人,不如归田。
明明在上,斯语岂然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人们这样说,有因就有果。
在朝中没有后台,不如回乡隐居田园。
身居高位的人很清楚,这话不就是这么说的吗?
注释
岂然:难道不是这样?
简析
《赐饯东堂诏令赋诗》是一首四言古诗。此诗揭示了官场的这样一种现实:如果没有得力的靠山或中介人,为官之路将异常艰难,甚至不如归隐田园来得自在。最后以反问的形式,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质疑和不满。这首诗语言简练,看似是顿悟之语,实则写出古代社会恶劣的官场生态和人情世故,有愤懑之情。
西晋·李密
李密(224年—287年),字令伯,一名虔,益州犍为郡武阳县(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)人。幼年丧父,母何氏改嫁,由祖母抚养成人。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。师事著名学者谯周,博览五经,尤精《春秋左传》。初仕蜀汉为尚书郎。蜀汉亡,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,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、无人供养而力辞。历任温县令、汉中太守。后免官,卒于家中。著有《述理论》十篇,不传世。其生平见载《华阳国志》《晋书》。代表作为《陈情表》。 2篇诗文 38条名句
白水素女
陶渊明〔魏晋〕
晋安帝时,侯官人谢端,少丧父母,无有亲属,为邻人所养。至年十七八,恭谨自守,不履非法。始出居,未有妻,邻人共愍念之,规为娶妇,未得。
端夜卧早起,躬耕力作,不舍昼夜。后于邑下得一大螺,如三升壶。以为异物,取以归,贮瓮中。畜之数日。端每早至野还,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,如有人为者。端谓邻人为之惠也。数日如此,便往谢邻人。邻人曰:“吾初不为是,何见谢也。“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,然数尔如此。后更实问,邻人笑曰:“卿已自取妇,密著室中炊爨,而言吾为之炊耶?“端默然心疑,不知其故。
后以鸡鸣出去,平早潜归,于篱外窃窥其家中,见一少女,从瓮中出,至灶下燃火。端便入门,径至瓮所视螺,但见女。乃到灶下问之曰:“新妇从何所来,而相为炊?“女大惶惑,欲还瓮中,不能得去,答曰:“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。天帝哀卿少孤,恭慎自守,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。十年之中,使卿居富得妇,自当还去。而卿无故窃相窥掩,吾形已见,不宜复留,当相委去。虽然,尔后自当少差。勤于田作,渔采治生。留此壳去,以贮米谷,常不可乏。“端请留,终不肯。时天忽风雨,翕然而去。
端为立神座,时节祭祀。居常饶足,不致大富耳。于是乡人以女妻之。后任至令长。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。《搜神后记》
曹植聪慧
《三国志》〔魏晋〕
曹植年十余岁,诵读《诗》、《论》及辞赋数十万言,善属文。太祖尝视其文,谓植曰:“汝请人邪?”植跪曰:“言出为论,下笔成章,顾当面试。奈何请人?”时邺铜雀台新成,太祖悉将诸子登台,使各为赋。植援笔立成,可观。太祖甚异之。